第64节(2 / 3)
;“花他的钱齁死我俩,我看也没这必要。”
&esp;&esp;“多扒拉两口饭,齁不死啦。”
&esp;&esp;时序:“……”
&esp;&esp;“要不我来和面吧?”
&esp;&esp;“不用,你们女孩子力气小,和面是个力气活,交给我们男人。”
&esp;&esp;“我力气挺大的。”
&esp;&esp;“得了吧,你这小细胳膊小细腿儿的,跟我比力气大?”
&esp;&esp;“……”祝今夏顿了顿,“不是,主要是你指甲缝里有泥,我怕吃了不卫生……”
&esp;&esp;顿珠:“……”
&esp;&esp;祝今夏:“去洗手。”
&esp;&esp;顿珠:“有句话叫做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esp;&esp;祝今夏:“洗手。”
&esp;&esp;今晚吃牛肉面,山里土生土长的牦牛肉,中午就卤上,到这会儿已然香气四溢。
&esp;&esp;顿珠洗完手回来,掀开锅盖,感叹以往这种好东西就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得上。
&esp;&esp;“我哥就是区别待遇,自从你来了,饭菜的丰盛程度就跟每天都在过年似的。我上一次吃卤牛肉,还要追溯到去年生日。”顿珠掰着指头算账,“以前你没来的时候,他也不管我早饭,你一来——”
&esp;&esp;赶在他把话题发散下去之前,祝今夏打岔。
&esp;&esp;“你们这过生日也吃长寿面?”
&esp;&esp;“难道不是全国都这样?”
&esp;&esp;“我奶奶每年也给我做寿面。”祝今夏笑。
&esp;&esp;时序人就在客厅,为了防止顿珠乱说话,她干脆把话题接了过来。
&esp;&esp;巴蜀人很少做面食,家里常备的也是挂面,烧开水,五分钟就能煮好一碗。
&esp;&esp;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绵水市成了重工业大市,坐拥整个西南地区的铁道机车厂,那时候无数北方的技术工人也被分配到了这里。
&esp;&esp;“我爸妈也曾经是机车厂的工人。”
&esp;&esp;南来北往的,一锅乱炖,北方来的人自然而然就把做面食的技术也带进了家属区。
&esp;&esp;“那时候父母要上班,我奶奶就来照顾我的一日三餐。跟着小区里的阿姨们,她学会了做包子,抻面条,后来每年我过生日,都会给我做寿面。”
&esp;&esp;川渝人吃兔,奶奶爱做兔子面。兔子红烧了,配麻麻辣辣的佐料,淋上半碗在白生生的面条上。配菜是小白菜,奶奶管它叫瓢儿白,锅里涮一下,脆生生、绿油油的。
&esp;&esp;“最后是点睛之笔,我奶奶的独门秘籍,绝不外传的那一种,叫火爆筒。”
&esp;&esp;“火爆筒?”
&esp;&esp;“其实就是炒辣椒圈。把二荆条切成拇指大小的圈,放进锅里炒得焦焦的,要看得见虎皮。然后放醋,越酸越好。最后装进小碗里,就面条吃。”
&esp;&esp;祝今夏还在描述:“一口面,一口麻辣鲜香的兔子,一根爽口的小白菜,再嚼两粒酸溜溜、火辣辣的火爆筒——哎,你嘴角这啥?”
&esp;&esp;顿珠吸溜一下,把嘴边的口水吞回去。
&esp;&esp;客厅里的人放下资料,扫了眼厨房,心道不是独门秘籍,绝不外传吗,一个随口就问,一个张口便说,这算哪门子的独门秘籍?
&esp;&esp;里间的闲聊还在继续。
&esp;&esp;“你生日是多久啊,祝老师?”
&esp;&esp;祝今夏笑,“你忘了我叫什么名字?”
&esp;&esp;顿珠一愣,恍然大悟,“所以你是夏天出生的,才叫今夏啊!”
&esp;&esp;他蠢蠢欲动,“那你生日是过了还是没到啊?今年吃到兔子面了没?”
&esp;&esp;祝今夏笑笑,说:“没有。不过不要紧,已经有些年头没吃到了。”
&esp;&esp;先是出门念书,鲜少在家过生日。后来是老人家上了年纪,参加夕阳红旅行团去张家界时,摔了一跤,双手都骨折了,养好后就不太能和面了。
&esp;&esp;在顿珠的惋惜声里,她揉了揉傻小子的脑袋,手里的面粉雪花似的将他染成少年白。
&esp;&esp;她没忍住扑哧一笑,“一碗面而已,四川还愁吃不上兔子面啊?”
&esp;&esp;“那也不是奶奶做的。”
&esp;&esp;祝今夏一顿,“是,再好吃也不是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