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3 / 4)

一百来户,都是老熟人儿,两年后就能搬,水电煤暖气全到位。”

&esp;&esp;“嗐,这和单位分的公房不一样,能领两证,是私房,您信我,咱北京城的房子以后肯定得涨价,首都啊,全国人民看首都,是不是这个理?”

&esp;&esp;“两房的话呢,一家出十万块钱,三房的话呢十五万,竣工后多退少补。我跟您透个信儿吧,我侄子他们单位在造商品房,商品房你家小顾肯定知道,明年就能对外卖,他们要卖一千六百块钱一个平方米,咱们这个划算,一千出头就齐活了。”

&esp;&esp;“行,成不成您月底给我个信儿。可不是,想参与的人多得海了去了,咱也不能随便就放进来是吧?得知根知底,这孟母还三迁呐,咱得为下一代着想是不是?左邻右舍街坊邻居的,至少得都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家,以后咱住着也放心。”

&esp;&esp;善让连声道谢,吃完饭跟北武笑说好歹奋斗了十年,终于得到了首都人民的认可,值得一面好群众的锦旗了。斯江被十万和十五万的数字惊到了,但想想景生还没工作就有了三千块的存款,好像又不算什么。北武被这个事情提了个醒,打电话回万春街让顾东文带着前几年新换的土地证去办房屋所有权证。

&esp;&esp;周老太太心里觉得私房这个事情比较不靠谱,但老革命家讲究实事求是,她仔细询问这个商品房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和解放前的私房有什么不同,风险大不大。北武和善让都是经济系毕业的,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给老人家听,斯江和景生也跟着上了一堂课。

&esp;&esp;“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虽然我国现在是计划经济,但已经在往市场经济的方向过渡,”北武笑着说,“当然,市场经济这个词现在很敏感,在外头还不能提,但市场化肯定是挡不住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我们大概率都会经历,比如允许甚至鼓励私人购买房屋,拥有产权,国外的银行还会提供贷款,比如我们要买个十万块的房子,你只有一万块,那么银行就借给你九万块,你就可以先买下来住进去,银行另外收你七八万的利息——”

&esp;&esp;周老太太和斯江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利息这么多?!”

&esp;&esp;景生却脱口而出:“像农村信用社那样?浙江很多工厂都会贷款。”

&esp;&esp;善让笑着点头:“对,农村信用社本来就是农业银行分出去的。其实清朝的时候钱庄就和工商业联系很紧密。”

&esp;&esp;斯江摇头:“那我可不舍得,借九万还十六七万,脑子瓦特了呀。”

&esp;&esp;北武忍俊不禁:“舍得花才有动力赚啊。”

&esp;&esp;周老太太也摇头:“银行也太黑心了,这哪是为人民服务啊,这是要人民的命嘛,你们不要找银行借,我借给你们,一分钱利息都不要!”

&esp;&esp;善让笑着搂住母亲的手臂晃了晃:“那怎么行,你至少得收我四五万利息才行。”

&esp;&esp;“我要利息干什么?我又不缺钱用,你钱多得没处花是不是?”周老太太皱着眉拍了善让一巴掌,“千万不要跟人借钱,我们老一辈的力有所余支持你们一下不算什么,知道吗?”

&esp;&esp;“妈对我真好。”善让笑嘻嘻地给老太太戴顶高帽子。

&esp;&esp;斯江想到自家姆妈,莫名惆怅起来。

&esp;&esp;从商品房讲到金融讲到股票讲到通货膨胀,周老太太听完了不以为然:“这些也没什么稀奇,解放前国民党都搞过,搞得一塌糊涂,你们学理论的,还是要当心,不要太迷信西方的经验和规律,悠着点才好。”

&esp;&esp;北武点头:“妈说得有道理,姜还是老的辣,中央办公厅该把你们老一辈的也请去顾问顾问。”

&esp;&esp;“嗐,你这是闭着眼睛瞎吹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国家需要的还是你们年轻人,你们北大啊清华啊,出国家栋梁,”老太太摆摆手,“景生你们交大也好,上海的大学也是顶顶好的——”

&esp;&esp;为防老太太开政治学习课,善让赶紧把顾虎头塞到她怀里,推祖孙俩进房进行睡前准备工作。

&esp;&esp;——

&esp;&esp;善让一出房门,见北武景生和斯江都已经自觉地换好了衣服,就笑了。

&esp;&esp;“嘘,虎头刚睡着,走,赶紧。”

&esp;&esp;四个人兴致勃勃地往北大学一食堂旁的大饭厅赶。

&esp;&esp;大饭厅颇具盛名,并不是因为周末舞会,毕竟舞会上也没有多少北影北舞中戏的美女们出没,出名的是经常在大饭厅里放映的外国电影。当年北武靠手绘的电影票白看了不少电影,十年过去,大饭厅越发成为首都文艺青年必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